关于印发《东莞市火灾隐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4:31:48   浏览:878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东莞市火灾隐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东莞市火灾隐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的通知

东府〔2012〕66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东莞市火灾隐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东莞市火灾隐患举报奖励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消防工作的积极性,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和公安部《火灾隐患举报奖励暂行规定》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公安消防局负责全市火灾隐患举报的受理、指导、监督和奖金发放工作。

第三条 市公安消防局设立火灾隐患举报中心,举报人可通过来电、来信、来访、邮件等形式举报投诉火灾隐患。举报电话号码为96119,受理时段为全天24小时;举报信箱地址为:东莞市莞长路立新路段23号东莞市公安消防局;举报邮箱地址为:dghzyhjb@sina.com。

举报奖励的有关情况每年应向社会公示不少于一次。

第四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东莞行政区域内发生的下列火灾隐患进行举报的,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一)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生产、储存其他物品的企业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技术标准的;

(二)单位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擅自拆除、停用的;

(三)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堵塞、封闭疏散通道或安全出口的。

第五条 对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举报,经查证属实的,按照罚款金额的50%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六条 同一火灾隐患被多次举报的,以首次举报时间为准,奖励第一举报人;两人以上(含两人)联名举报的,按一个案件进行奖励,由联名人共同领取奖励金。

举报人是公安机关从事消防工作人员、镇(街)、村(社区)的消防巡查服务队员、消防专职队员等负有消防监督检查职责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的,不予奖励。

第七条 举报奖励对象限于实名举报,匿名举报的只反馈查处结果,不发放奖励金。

第八条 举报人的举报事项应当真实有效,有明确具体的被举报单位名称和地址,有具体的举报内容和有关证据,且提供的线索事先未被公安消防机关掌握。举报的火灾隐患已被立案查处、尚未结案的,不纳入奖励范围。

不符合奖励条件的举报,举报中心工作人员应当向举报人说明原因。

第九条 举报人在举报时应表明或者注明真实姓名、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号码、联系电话等有关情况,详细说明发现火灾隐患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情形,或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和重要证据。

举报中心受理举报后,应将举报信息登记在案并转各镇(街、园区)公安消防大队按规定核查,经核查情况属实的,应及时上报并依法立案处罚,处罚结案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报火灾隐患举报中心备案。举报中心应在受理举报后1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情况反馈给举报人。

第十条 市公安消防局应当自处罚决定书送达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通知举报人领取奖金。举报人应当自接到通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凭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到市公安消防局火灾隐患举报中心核实身份后办理审批手续领取举报奖金,逾期视为自动放弃。

第十一条 火灾隐患举报行为受法律保护。公安消防机关和各有关单位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举报保密制度,任何人不得泄露举报人的姓名、举报内容等相关信息。

工作人员因泄露举报人信息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二条 对借举报之名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以及伪造举报材料骗取或者冒领奖励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从事消防工作人员、镇(街)、村(社区)的消防巡查服务队员、消防专职队员等负有消防监督检查职责的人员为谋求利益,将应当立案查处的消防隐患讯息泄露给他人进行举报,内外勾结骗取奖励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被举报违法行为的罚没收入全额缴入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火灾隐患举报奖励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在市消防违法罚没收入中列支。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市公安消防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5年6月3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潍坊市劳动监察规定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


潍坊市人民政府令第31号令


《潍坊市劳动监察规定》已经市政府第三十六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王大海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二日
潍坊市劳动监察规定

第一条 为保障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贯彻实施,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山东省劳动监察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及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也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劳动监察是指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责令改正,并予以处罚的劳动行政执法行为。
第四条 市、县(市区)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监察工作。所属劳动监察机构具体实施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及规章情况的监督检查。其具体职责如下:
(一)宣传国家劳动方针政策和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督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贯彻执行;
(二)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情况进行监察,依法查处和纠正违法行为;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的投拆、举报;
(四)对劳动监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通报、交流;
(五)对劳动监察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监督;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监察职责。公安、工商、财政、银行及有关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协助劳动行政部门做好劳动监察工作。
第五条 市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机构具体负责驻潍坊市的中央、省、市属单位(含外商投资企业)、部队用人单位、外地驻潍单位及其劳动者的劳动监察工作。各县(市区)劳动行政部门的劳动监察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所辖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的劳动监察工作。各县(市)劳动行政部门受市劳动行政部门委托,也可以对驻县(市)的中央、省、市属和部队等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实施劳动监察。劳动监察机构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劳动监察机构的监督和指导。
第六条 劳动行政部门应当配备劳动监察员。监察员需从事劳动行政工作三年以上,并经法律专业培训合格,取得《潍坊市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监察证》后,由同级劳动行政部门任命,并报上一级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 劳动监察的内容:
(一)执行职业介绍规定的情况;
(二)执行招工、用工及就业规定的情况;
(三)执行安置退伍军人、妇女、少数民族和残疾人就业规定的情况;
(四)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情况;
(五)执行职业技能开发和技能考核、鉴定及发放证书等规定的情况;
(六)执行工作时间规定的情况;
(七)执行工资分配规定的情况;
(八)执行社会劳动保险规定的情况;
(九)执行职工福利规定的情况;
(十)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定的情况;
(十一)执行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十二)执行外国人及港、澳、台同胞在华就业规定的情况;
(十三)维护境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和其他境外就业人员合法权益的情况;
(十四)执行劳动统计规定的情况;
(十五)用人单位依法制定有关劳动管理规章制度的情况;
(十六)劳动者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十七)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 劳动监察员在执行公务时有下列职权:
(一)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随时进入有关单位检查;
(二)可以采用查阅、调阅或复制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资料,询问有关人员,查看现场等方式进行调查取证;
(三)在必要时,可向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下达《劳动监察询问通知书》或《劳动监察指令书》。被检查者应在收到该《询问通知书》或《指令书》之日起10日内,如实向劳动监察机构作出书面答复。
第九条 劳动监察员在执行公务时必须做到:
(一)佩带标志、出示证件,二人以上共同执法;
(二)秉公执法,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三)不得泄露案情和用人单位的有关保密资料;
(四)为举报者保密。
第十条 劳动监察机构及其劳动监察员依法行使劳动监察职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干涉。
第十一条 劳动监察采用日常检查、重点抽查、接受举报人举报检查、专项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和年度综合检查等方式。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行为引发的突发事件,劳动行政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迅速查处。
第十二条 劳动行政部门对接到的举报应记录在案,符合立案条件的,应按规定程序处理;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在7日内答复举报人。
第十三条 查处作人单位或劳动者的违法行为,应依照下列程序:
(一)立案。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经审查认为需要依法追究的,予以立案。
(二)调查取证。对已立案的案件,应及时组织调查取证。
(三)处理。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应当依法处理。对应由劳动行政部门处罚的,应制作处罚决定书;对应由其他部门处罚的,应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四)送达。劳动行政部门应在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7日内,将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处罚决定书自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生效。
第十四条 劳动行政部门对违法案件的查处,应自立案之日起60日内结案;特别复杂的案件需要延长的,须经上一级劳动行政部门批准,但最长不得超过180日。
第十五条 劳动行政部门制作的处罚决定书,应当在10日内报送上一级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上级劳动行政部门发现下级劳动行政部门作出的已生效的处罚决定不当,应及时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 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用人单位,劳动行政部门应按照劳动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政处罚办法》及其他有关规定直接或提请同级政府、建议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罚。行政处罚主要包括:警告、罚款、责令改正、责令支付经济补偿、责令支付赔偿金、责令支付滞纳金、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
第十八条 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劳动者,由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分别给予警告、罚款、责令支付赔偿金等行政处罚。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情节严重,但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责任人予以相应的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500元至5000元的罚款:
(一)阻挠劳动监察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的;
(二)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
(三)拒绝提供有关资料的;
(四)打击报复举报人或劳动监察人员的。
第二十一条 对具有数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应分别决定处罚,合并执行。不能合并执行的,可以从重处罚。对数次(二次及以上)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应加重处罚。加重处罚可按原罚款标准的2-5倍计算罚款金额。
第二十二条 劳动监察罚款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票据,罚款按规定上缴同级财政。罚款列支渠道,按国家现行有关财务管理规定执行,即对企业的罚款,从企业自有资金(基金)中开支,不得列入生产成本;对事业单位的罚款,从其自有资金(基金)中开支,不得在事业费中列支。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律、法规的规定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复议和诉讼期间不影响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劳动行政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劳动监察员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监察秘密行为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劳动监察工作经费,每年由劳动行政部门向同级财政提出申请,由财政部门核拨。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由潍坊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基金回收工作的通知

劳动部办公厅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基金回收工作的通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劳社厅发(200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抓紧回收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通知》(劳社部发〔1999〕5号)下发以来,各地劳动保障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开展清理回收挤占挪用基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基金回收工作进展仍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已收回大部分基金,有的地区进展缓慢。截止2000年6月30日,全国未回收的挤占挪用基金尚有56.8亿元,未纠正的其他违纪基金有20.7亿元,其中1998年4月以后新发生的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基金16.4亿元。为进一步做好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基金的回收工作,确保基金完整和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领导,将清理回收挤占挪用基金和纠正其他违纪基金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要在2000年基金清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本地区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基金的核实工作,详细掌握各项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基金的情况,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组织指导辖区内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做好回收纠正工作。要严格掌握政策,按照《关于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中有关违纪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财社字〔1998〕52号)和《关于对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管理中有关违纪问题处理意见的补充通知》(财社字〔1999〕22号)规定,该收回的要坚决收回,可以核销的,特别是对垫付养老金的基金要抓紧核销。
二、做好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存款的转存工作。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基金存款,各地要争取在今年上半年全部转存到国有商业银行。要注意跟踪了解非银行金融机构整顿情况,在非银行金融机构被宣布撤销或停业整顿后,根据清算通知及时办理基金存款的债权登记,并与清算组协商债务清偿事宜,避免基金损失。为进一步了解非银行金融机构基金存款情况,请各地抓紧组织一次调查摸底,认真填写《社会保险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情况调查表》和《社会保险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转存国有商业银行情况调查表》(附后),并分别于今年6月30日前和7月31日前报我部基金监督司。
三、妥善处理基金担保抵押问题。凡用基金进行担保抵押的,无论发生在《担保法》实施之前还是之后,都要按财社字〔1999〕2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在今年年底前予以撤销。对已经被银行或法院划扣的担保抵押基金,要由借款单位负责偿还,提供担保的单位要抓紧追收,确保基金完整。
四、坚决杜绝发生新的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行为。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与财政部门协商,切实保障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避免因经办机构工作经费紧张而发生挤占挪用基金的行为。要进一步加大对新发生的挤占挪用基金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坚决从严、从快查处一起,在追回全部基金的同时,对有关责任人严加惩处,绝不姑息。
五、建立回收挤占挪用基金情况报告制度。为及时掌握各地回收工作进展情况,从今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回收纠正工作季报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保障部门要在次季度的15日内将上一季度回收和纠正基金总额情况以传真方式报我部基金监督司。我部将按季通报各地情况,对工作好的给予表扬,对回收不力、进展不快的进行批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传真电话:010-84202275

附表1:

各省挤占挪用和其他违纪基金情况表
单位:万元
----------------------------------------------
| 项 目| 挤占挪用 | 其他违纪 |
| | |其中98年4月后| |其中98年4月后|
|省 市 | | 新发生 | | 新发生 |
|--------|--------|--------|--------|--------|
|合计 |567514.6|114521.2|207201.2| 49537.7|
|--------|--------|--------|--------|--------|
|北京市 | 0.0| 0.0| 0.0| 0.0|
|--------|--------|--------|--------|--------|
|天津市 | 460.0| 0.0| 0.0| 0.0|
|--------|--------|--------|--------|--------|
|河北省 | 38189.5| 4575.1| 5487.6| 337.3|
|--------|--------|--------|--------|--------|
|山西省 | 5396.7| 1483.2| 15174.8| 10.2|
|--------|--------|--------|--------|--------|
|内蒙古自治区 | 4006.6| 523.0| 287.2| 32.2|
|--------|--------|--------|--------|--------|
|辽宁省 | 58188.8| 7164.6| 45325.8| 1193.2|
|--------|--------|--------|--------|--------|

|吉林省 | 3668.6| 124.8| 236.5| 0.0|
|--------|--------|--------|--------|--------|
|黑龙江省 | 17405.8| 3686.5| 710.0| 79.7|
|--------|--------|--------|--------|--------|
|上海市 | 0.0| 0.0| 0.0| 0.0|
|--------|--------|--------|--------|--------|
|江苏省 | 20040.1| 7388.4| 15957.0| 8908.3|
|--------|--------|--------|--------|--------|
|浙江省 | 10116.6| 2646.2| 18361.6| 8912.2|
|--------|--------|--------|--------|--------|
|安徽省 | 17193.6| 2063.6| 241.0| 218.6|
|--------|--------|--------|--------|--------|
|福建省 | 2451.9| 479.4| 13.0| 10.0|
|--------|--------|--------|--------|--------|
|江西省 | 14216.0| 6688.8| 2636.6| 606.1|
|--------|--------|--------|--------|--------|
|山东省 | 21726.9| 3243.0| 32018.9| 13427.7|
|--------|--------|--------|--------|--------|
|河南省 | 12948.3| 4465.1| 2302.6| 1358.4|
|--------|--------|--------|--------|--------|

|湖北省 | 13677.4| 3887.0| 3773.5| 896.1|
|--------|--------|--------|--------|--------|
|湖南省 | 23262.0| 13022.3| 5636.8| 4123.4|
|--------|--------|--------|--------|--------|
|广东省 |186283.3| 3335.5| 35935.1| 2369.1|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13224.0| 1240.9| 6581.5| 678.2|
|--------|--------|--------|--------|--------|
|海南省 | 18276.4| 4059.5| 7213.6| 83.1|
|--------|--------|--------|--------|--------|
|重庆市 | 6922.8| 2037.8| 1845.7| 1753.1|
|--------|--------|--------|--------|--------|
|四川省 | 16536.3| 447.4| 4020.7| 1648.6|
|--------|--------|--------|--------|--------|
|贵州省 | 2565.6| 1256.4| 463.8| 370.0|
|--------|--------|--------|--------|--------|
|云南省 | 11671.4| 4732.0| 1461.8| 1445.5|
|--------|--------|--------|--------|--------|

|西藏自治区 | 106.0| 15.7| 11.8| 0.0|
|--------|--------|--------|--------|--------|
|陕西省 | 5725.6| 2487.1| 146.2| 18.6|
|--------|--------|--------|--------|--------|
|甘肃省 | 28635.4| 27066.3| 1348.0| 1058.0|
|--------|--------|--------|--------|--------|
|青海省 | 96.1| 8.1| 0.0| 0.0|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5716.5| 2647.9| 0.0| 0.0|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5470.0| 1738.6| 10.3| 0.0|
|--------|--------|--------|--------|--------|
|新疆建设兵团 | 3336.6| 2007.0| 0.0| 0.0|
----------------------------------------------

附表2:

社会保险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情况调查表
填表单位: 单位:万元
--------------------------------------------------------
| 存款机构| | | | | | | |
| | 合 计 |信托投资公司| 证券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用社| 其他 |
|存款情况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储蓄存款 | | | | | | | |
|-------------|-----|------|------|------|----|---|----|
| 购买债券 | | | | | | | |
|-------------|-----|------|------|------|----|---|----|
| 委托放贷 | | | | | | | |
|-------------|-----|------|------|------|----|---|----|
| 其 他 | | |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正在整顿|----|-----|------|------|------|----|---|----|
| | |储蓄存款| | | | | | | |
| |非银行 |----|-----|------|------|------|----|---|----|
| 其 | |购买债券| | | | | | | |
| |金融机构|----|-----|------|------|------|----|---|----|
| | |委托放贷| | | | | | | |
| | 存款 |----|-----|------|------|------|----|---|----|
| | | 其他 | | | | | | | |
| |----|----|-----|------|------|------|----|---|----|
| |已整顿非| 小计 | | | | | | | |
| | |----|-----|------|------|------|----|---|----|
| |银行金融|储蓄存款| | | | | | | |
| | |----|-----|------|------|------|----|---|----|
| 中 |机构不能|购买债券| | | | | | | |
| | |----|-----|------|------|------|----|---|----|
| |如数偿还|委托放贷| | | | | | | |
| | |----|-----|------|------|------|----|---|----|
| | 存款 | 其他 | | | | | | | |
--------------------------------------------------------
填报人: 审核人: 电 话:
填报时间: 单位负责人: 传 真:

附表3:

社会保险基金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转存国有商业银行情况调查表
填表单位: 单位:万元
----------------------------------------------------------
| 存款机构| | | | | | | |
| | 合 计 |信托投资公司| 证券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用社| 其 他 |
|存款情况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6月30日 |------|-----|------|------|------|----|---|-----|
| | 储蓄存款 | | | | | | | |
| 前已转存 |------|-----|------|------|------|----|---|-----|
| | 购买债券 | | | | | | | |
| 国有商业 |------|-----|------|------|------|----|---|-----|
| | 委托放贷 | | | | | | | |
| 银行金额 |------|-----|------|------|------|----|---|-----|
| | 其 他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6月30日 |------|-----|------|------|------|----|---|-----|
| | 储蓄存款 | | | | | | | |
| 前未转存 |------|-----|------|------|------|----|---|-----|
| | 购买债券 | | | | | | | |
| 国有商业 |------|-----|------|------|------|----|---|-----|
| | 委托放贷 | | | | | | | |
| 银行金额 |------|-----|------|------|------|----|---|-----|
| | 其 他 | | | | | | | |
----------------------------------------------------------
填报人: 审核人: 电 话:
填报时间: 单位负责人: 传 真:


2000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