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部办公厅关于部内统计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06:55:43   浏览:843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建设部办公厅关于部内统计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建设部


建设部办公厅关于部内统计工作职责分工的通知

建办综[1998]49号


部机关各司信息中心:
为认真贯彻统计法组织好建设事业各行业的统计工作按建设部三定方案要求,结合我部实际情况经研究制定了建设部机关及信息中心统计信息工作职责规定,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建设部机关及信息中心统计信息工作职责规定

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

建设部机关及信息中心统计信息工作职责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有效科学地组织建设事业各行业的统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建设部三定方案结合部机关各司局现行的业务统计报表制度制定建设部机关及信息中心统计工作分工规定。
第二条 建设部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统计工作秩序综合财务司是建设部统计工作的归口单位统一管理建设事业各行业及部直属单位的统计信息工作指导其他业务司的统计工作各业务司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所管行业(专业)的统计信息工作。
第三条 各业务司制定的业务统计调查方案(包括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指标体系)须经综合财务司同意并核准统一编号备案后方可布置执行统计范围超出建设系统的专业统计调查制度须经综合财务司核准并向国家统计周报批各司不得自行申报。
第四条 各业务司负责所管专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控制其审定汇编好的专业统计资料和信息需经综合财务司同意方可发布在资料尚未正式公布之前(或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以任何形式对外提供各司汇编成册的行业统计资料和信息除报送各业务主管部门和领导外需送综合财务司一份备案。
第五条 各业务司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
第二章 部机关各司统计信息工作职责
第六条 综合财务司职责是:
(一)负责向机关各司及部直属单位传达贯彻国家有关统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并结合本部门的特点提出贯彻落实的要求和检查落实的情况。
(二)代表建设部与国家统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统计工作联络
(三)代表建设部接受国家布置的统计调查任务统计执法检查及其他统计工作任务并负责组织实施和按要求报告实施情况。
(四)组织制定实施行业统计规范统计专业标准
(五)管理指导协调部机关各司局的统计工作归口审批并备案各司局制定的统计调查方案和统计报表制度(包括定期报表和一次性调查表)
(六)归口管理统计资料负责为领导提供国民经济宏观统计信息和直接从事的行业统计信息负责为机关各司提供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开展有关的统计分析工作。
(七)负责组织由综合财务司具体承担的统计报表制度的制定布置及指标解释配合信息中心进行相应统计报表的数据审核发布统计资料及信息。
(八)指导全国建设系统行业(专业)和部直属单位的统计工作组织相关统计队伍培训。
第七条 其他业务司职责是:
负责制定布置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专业统计调查方案(包括报表制度指标解释)组织培训相应业务的统计队伍管理发布统计资料及信息为领导提供统计分析信息服务。
第三章 部信息中心统计信息工作职责
第八条 受部机关的委托承担部管各行业的统计信息工作如编制报表的汇总程序培训软件应用人员报表的催报接收数据审核(机关有关司配合)数据汇总校验资料汇编印刷发行工作在统计资料尚未正式公布之前未经综合财务司同意不得单独对外提供行业统计信息。
第九条 负责按机关各业务司的要求进行日常统计分析所需资料信息的整理工作。
第十条 强化全国建设信息网的运用逐步实现统计资料和信息的网络化传递。
第十一条 配备与所承担的统计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固定人员。
第十二条 完成承担的全部统计工作任务所需的启动费用由信息中心与相关业务司协商解决。 各专业统计资料信息经营收入的分配由相关业务单位协商。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三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执行1989年建设部办公厅颁发的部内统计工作职责分工即行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中国人民银行


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

  2010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支付体系继续平稳高效运行,支付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社会资金交易日趋活跃,资金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频繁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加速社会资金流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平稳运行,支付业务量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一、非现金支付工具

  2010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277.04亿笔,金额905.1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6.5%;笔数和金额同比增速分别加快12.6个百分点和13.4个百分点,非现金支付业务量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一)票据

  票据业务量持续上升,企业资金往来更加频繁。2010年,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8.97亿笔,金额284.5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和5.4%,日均业务245.62万笔1、金额7 795.02亿元。支票业务量平稳增长。2010年,支票业务8.72亿笔,金额260.5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和4.8%,同比增速分别提高3.0个百分点和降低1.5个百分点。平均每笔支票业务金额为29.86万元,同比增加2.5%,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商业汇票业务保持增长态势,笔数增速加快,金额增速持续回落。2010年实际结算商业汇票业务936.71万笔,金额10.8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0%和12.7%,业务笔数增速加快8.0个百分点,金额增速回落23.3个百分点。商业汇票平均每笔金额为115.78万元,同比下降1.16%。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平稳高效运行。截至2010年末,全国范围内接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的机构共有316家,全年共完成出票78 581笔,金额2 650.53亿;承兑81 752笔,金额2 773.66亿。

  受惠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票据业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中部地区票据业务量同比增长较快,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9.0%;西部地区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程度不断提高,票据业务量稳步增长,票据业务笔数、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5%和9.2%;东部地区票据业务略有下降,但依然占据全国主体地位。2010年,东部地区票据业务笔数同比下降2.2%,金额同比提高2.3%,占全国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1.0%和72.2%。

  商业汇票逾期垫款金额同比有所下降,票据风险防范成效进一步显现。截至2010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商业汇票逾期垫款金额为94.88亿元,同比下降10.1%。分地区看,商业汇票逾期垫款金额排名居前四位的浙江(16.35亿元)、广东2(11.36亿元)、山东(9.86亿元)、江苏(8.38亿元),四省合计占比达48.4%;分行别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逾期垫款金额38.11亿元,占比40.2%;国有商业银行逾期垫款金额31.33亿元,占比33.0%;其他金融机构3逾期垫款金额25.44亿元,占比26.8%。

  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4票据逾期垫款金额环比出现下降趋势,但潜在票据风险应继续加以关注。截至2010年末,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逾期垫款金额环比下降6.8%,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额机构强化票据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工作初见成效,但风险管理意识仍需进一步强化。

  (二)银行卡

  银行卡发卡量继续稳定增长,同比增速小幅加快。银行卡受理环境明显改善,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稳定在万张以下。社会公众持卡用卡意识不断增强,银行卡业务量保持大幅增长,全年银行卡渗透率达到35.1%,银行卡消费对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2010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24.15亿张,同比增长16.9%,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与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之间的比例约为9.52:1,低于2009末比例,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占比小幅增长。截至2010年末,全国银行卡人均拥有量1.81张,其中北京、上海等地信用卡人均拥有量较大,分别为1.17张、1.06张,远高于0.17张的全国人均信用卡拥有量。随着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不断改善,银行卡作为我国居民使用的最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其发卡量还将保持增长趋势。

  截至2010年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218.3万户,联网POS机具333.4万台,ATM27.10万台,较2009年末分别增加61.65万户、92.57万台和5.61万台。截至2010年末,我国每台ATM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8 913张,同比减少7.3%;每台POS对应的银行卡数量为724张,同比减少15.6%。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成效不断显现。

  2010年,发生银行卡业务257.56亿笔,同比增长30.8%,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2.7个百分点;业务金额246.76万亿元,同比增长48.7%,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18.2个百分点。日均7 056.63万笔,金额6 760.63亿元。其中,银行卡存现46.84亿笔,金额44.8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0%和30.0%;取现117.87亿笔,金额50.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0%和37.1%;消费48.49亿笔,金额10.4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9%和52.0%;转账44.36亿笔,金额140.4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7%和60.6%。

  银行卡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年银行卡渗透率达到35.1%,比2009年提高3.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进一步活跃。2010年,全国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和笔均消费金额分别为4 318元和2 151元,与2009年相比分别增长30.0%和9.5%。银行卡跨行消费业务37.24亿笔,金额9.05亿元,同比增长25.2%和49.8%,分别占银行卡消费业务量的76.8%和86.7%。

  联合整治银行卡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取得成效,信用卡授信总额和信用卡期末应偿信贷总额均大幅增长;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略有下降,信用卡坏账风险有所缓解。截至2010年末,信用卡授信总额2.00万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6 374.61亿元,增长46.8%;期末应偿信贷总额4491.60亿元,较2009年末增加2 034.03亿元,增长82.8%。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89亿元,较2009年末减少0.07亿元,同比下降0.1%;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7%,较2009年末回落1.4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1%,较2009末年回落0.8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2.6%,较2009年末回落1.6个百分点。

  (三)结算方式

  汇兑、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业务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汇兑、委托收款等结算方式业务10.51亿笔,金额373.90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0%和33.7%,较上年同期增速分别加快14.5个百分点和23.8个百分点。其中,汇兑业务10.2亿笔,金额362.7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9%和 34.2%,同比增速分别加快14.4个百分点和24.7个百分点。

  二、支付系统

  2010年,支付系统业务量同比持续快速增长,业务金额创历史新高。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日均处理业务量稳定在100万笔以上、金额接近5万亿元5;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业务量持续大幅增长;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业务量小幅增长;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系统使用效率不断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国有商业银行支付服务市场竞争力保持在较高水平;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业务量继续快速增长。

  2010年,支付系统6共处理支付业务120.04亿笔,金额1 663.8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1%和37.8%,较2009年增速分别加快14.7个百分点和31.0个百分点。从支付系统资金往来情况看,全国共18个省(市、自治区)的辖内资金流动量占本省(市、自治区)资金流动总量的比例超过50%。2010年,处理资金总量最大的三个地区为北京、上海、广东,这三个地区的资金流动总量分别占全国资金流动总量的31.2%、13.3%和12.1%,三地资金流动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6.6%,比上年下降6.5个百分点。

  (一)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业务量同比继续快速增长。2010年,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处理业务2.91万亿笔,金额1 104.3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4%和37.4%,业务金额是全国GDP(39.80万亿元)总量的27.25倍;日均处理业务116.49万笔,金额4.42万亿元,同比笔数增加17.68万笔,金额增加1.21万亿元。

  (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业务量持续大幅增长,社会公共支付需求进一步增强。2010年,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办理业务3.87亿笔,金额16.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2%、41.5%。日均处理业务108.71万笔,金额455.62亿元7,同比分别增长68.5%和39.1%。

  (三)同城票据清算系统

  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业务量小幅增长。2010年,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共处理业务4.50亿笔,金额73.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5.5%,占支付系统业务笔数和金额的3.7%和4.4%;日均处理业务179.83万笔,金额2927.62亿元8,同比分别增长4.9%和5.9%。

  (四)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快速增长。2010年,外币支付系统共运行250个工作日,处理支付业务54.47万笔,金额9383.88亿元(1408.9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92.5%和172.3%;日均处理支付业务2179笔,金额37.54亿元(5.64亿美元)。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

  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业务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52.45亿笔,金额458.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4.8%和45.5%,分别占支付系统业务笔数和金额的43.7%和27.5%;日均处理业务1 436.88万笔,金额1.25万亿元9。国有商业银行支付服务市场竞争力依然保持较高水平,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行内支付系统业务量增长迅速。国有商业银行行内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34.53亿笔,金额255.0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1.3%和48.7%;农村商业银行行内支付系统处理业务5.56亿笔,金额16.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4%和62.0%;外资银行行内支付系统处理业务24.79万笔,金额3.6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4%和90.8%。

  (六)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

  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业务量继续快速增长。2010年,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55.77亿笔,金额11.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和44.5%,增速较2009年分别上升5.1个百分点和14.0个百分点,日均处理业务笔数1 527.85万笔,金额303.40亿元10。

  三、银行结算账户

  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银行结算账户33.76亿户11,同比增长20.0%,增速较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 487.07万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0.7%,同比增长13.5%,增速较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个人银行结算账户33.51亿户,占银行结算账户的99.3%,同比增长20.0%,增速较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

  (一)单位银行结算账户

  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稳步增长,基本存款账户数量在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中的占比小幅提高。截至2010年末,全国单位银行结算账户2 487.07万户,同比增长13.5%。其中,基本存款账户1 475.28万户,一般存款账户750.32万户,专用存款账户237.1万户,临时存款账户24.36万户,分别占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59.3%、30.2%、9.5%和1.0%,同比分别增长14.5%、14.4%、6.1%和4.5%。

  注册资金规模在1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开立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占全部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量的七成以上,注册资金规模较大企业开立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的同比增速持续快速上升。截至2010年末,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下、100万元-1 000万元、1 000万元-1亿元和1亿元以上的企业开立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占比分别为71.2%、17.8%、8.3%和2.6%,同比分别增长11.6%、17.1%、20.9%和20.1%。自2010年以来,我国不同注册资金规模企业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同比增速较经济危机爆发时期明显回升,而注册资金规模较大企业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同比增速的反弹力度相对更加明显。

  农业、服务业、批发零售、房地产等与社会公众联系较为密切行业的银行结算账户数量持续增长。各行业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延续了去年的增长态势。截至2010年末,增速在前5位的农林牧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等与社会公众联系较为密切的行业,同比增幅分别为23.2%、20.0 %、19.7%、18.7%和18.0%。

  房地产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继续增长,但增速呈现放缓态势,低于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总量增速。截至2010年末,全国房地产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共计75.34万户,同比增长18.0%,增速较上年放缓5个百分点。

  制造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增长回升,在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中的占比逐步下降。作为工业经济总体代表的制造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延续了前期回升向好的运行态势,环比和同比均继续增长。截至2010年末,制造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共计428.83万户,同比增长9.4%,同比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制造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占全行业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的比重为17.2%,占比较去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

  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大幅增长;近六成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分布在经济大省或人口大省。截至2010年末,个人银行结算账户33.51亿户,同比增长20.0%。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占比前十名的省(市)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上海、福建、北京、四川、辽宁,十省(市)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共计19.96亿户,全国占比合计达59.6%,占比同比减少1.5个百分点。



  1、按365日计算,如无特别注明,下同。

  2、包括深圳市。

  3、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下同。

  4、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

5、2010年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实际运行250个工作日,此处按实际运行工作日计算。

  6、支付系统包含大额实时支付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及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等6个系统。

7、2010年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实际运行356个工作日,此处以实际运行工作日计算。

  8、此处以2010年全年实际工作日250日计算。

  9、2010年共365个自然日,此处按2010年自然日计算。

  10、2010年共365个自然日,此处按2010年自然日计算。

  11、银行结算账户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下同。

附件: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PDF格式 点击下载)
http://www.pbc.gov.cn/image_public/UserFiles/goutongjiaoliu/upload/File/2010%E5%B9%B4%E6%94%AF%E4%BB%98%E4%BD%93%E7%B3%BB%E8%BF%90%E8%A1%8C%E6%80%BB%E4%BD%93%E6%83%85%E5%86%B5.pdf

印发河源市区“三旧”改造土地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河源市人民政府


印发河源市区“三旧”改造土地管理办法的通知

河府〔2010〕11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河源市区“三旧”改造土地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河源市人民政府
2010年7月20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我市“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促进我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省政府《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区规划区列入“三旧”改造范围(已标图建库、符合“三旧”改造专项规划)的用地,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实施“三旧”改造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明晰产权、保障权益,统筹规划、有序推进,节约集约、提高效率,尊重历史、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用地收购程序

第四条 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或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可由市政府依法收购土地使用权,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

第五条 政府有偿收购“三旧”用地土地使用权及定价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权属核查。根据“三旧”改造专项规划及实施计划,由市“三旧”改造机构会同源城区政府对拟购买、收回土地的使用者、面积、用途、四至、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他项权利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核实。
(二)费用测算。市“三旧”改造机构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及源城区政府根据权属核查情况,委托有资质的土地房产评估机构对拟收购项目的现状进行市场价格评估。

(三)协商谈判。根据评估土地购买、收回补偿费用情况,由市土地储备部门会同市“三旧”改造机构、源城区政府与被购买、收回土地使用者进行协商谈判。

(四)方案报批。在协商意见谈判达成一致后,市“三旧”改造机构根据权属核查、费用测算和协商谈判情况,拟定土地收购方案及项目改造方案,经本级国土资源部门审查后,提交市区建设用地审批委员会审议并报市政府审批。

(五)签订土地收购合同。收购方案经审批后,由市国土资源和财政部门与原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

(六)交付土地。原土地使用者根据《国有土地使用权收购合同》约定,将土地移交市级土地储备机构,即纳入市政府土地储备库。

第六条 收购“三旧”用地原则上采取货币补偿,如需要以等值置换土地的方式进行补偿的,由市规划建设部门拟订土地置换方案后,提交市区建设用地审批委员会审议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章 改变土地用途

第七条 “三旧”用地申请改变土地用途必须有合法的用地手续,没有合法用地手续的,按粤府〔2009〕78号文规定先行完善用地手续。

第八条 由政府统一收购再出让的“三旧”改造项目,涉及土地用途调整的,经市规划、国土部门审核提交市区建设用地审批委员会审议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再办理土地变更手续。

第九条 非政府收购的“三旧”改造用地,涉及改变土地用途的,按《河源市区国有土地使用权若干规定(试行)》(河府〔2008〕9号)办理。

第十条 国有划拨建设用地改为经营性用地的,划拨补办出让手续按我市现行补缴土地出让金的规定执行。
第四章 土地收益管理

第十一条 “三旧”改造中国有企业搬迁、旧村庄改造用地,由市政府依法收回(征收)后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其土地纯收益可按15%的比例返还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再发展。土地纯收益是指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征地拆迁成本或收购补偿价格和支农支出后剩余部分的土地出让收入。土地纯收益由市国土、财政、“三旧”改造办公室等部门联合负责核定。

第十二条 政府出让土地成交后,土地使用者依法履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缴交土地价款后,由市国土部门通知企业或村集体,向市财政部门申请返还土地纯收益,市财政部门根据有关部门核定的土地纯收益部分按有关规定返还给企业或者村集体。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5年。